背景:墨西哥的“战略示好
2025年2月28日,墨西哥政府突然宣布计划对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征收25%的关税,与美国即将于3月4日实施的关税政策完全同步。这一决定被外界视为墨西哥向美国递交的“投名状”,旨在避免特朗普政府对墨西哥商品加征同等税率。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公开表示,此举“非常有趣”,并呼吁加拿大效仿,以“在北美建立抵御中国进口潮的堡垒”。
数据显示,墨西哥是中国汽车零部件的重要出口市场。2024年,中国对墨西哥汽车零部件出口额达1056.1亿美元,同比增长6.8%,其中12月单月出口额达97.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然而,美国正通过《美墨加协定》施压墨西哥,要求其在2025年前将中国零部件使用率从41%降至19%,以重构“美洲制造闭环”。
多方博弈:从关税威胁到产业链切割
01美国的战略意图
美国此次关税威胁并非孤立行动。特朗普政府自2024年连任后,持续推行“制造业回流”政策,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关税杠杆切断中国与北美市场的供应链联系。数据显示,北美三国(美、墨、加)对华汽车零部件进口依赖度高达32%,而中国在墨西哥的汽车产业投资已超50亿美元,涉及长城、比亚迪等企业。美国财长贝森特直言,墨西哥的关税政策是“北美堡垒”计划的第一步,后续或将延伸至新能源电池、半导体等领域。
02墨西哥的困境
墨西哥的妥协背后是经济安全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其对美出口占GDP的35%,无法承受25%关税的冲击;另一方面,中国车企近年在墨建厂直接威胁福特、通用等美企的市场份额。墨西哥汽车工会指出,若按美国要求削减中国零部件比例,每减少1%将导致8000个工作岗位流失。尽管如此,墨西哥经济部副部长维达尔·勒雷纳斯仍表态称,将进一步打击“低价中国商品”,包括利用海关规则限制豁免清单商品。
03中国的反制与调整
中国驻美大使馆强烈谴责美墨行动“违反WTO规则”,并强调“胁迫无法改变中国的发展节奏”。企业层面,比亚迪已启动巴西工厂转口计划,利用南美自贸协定规避墨西哥关税;长城汽车则加速在东南亚布局供应链,以分散风险。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墨西哥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速已从2023年的8.14%回落至6.8%,产业调整初现端倪。
深度影响: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构
01短期冲击:成本激增与市场萎缩
关税落地后,中国车企在墨销售成本将大幅攀升。以电动车为例,单车成本预计增加9000美元,直接削弱价格竞争力。2024年,中国品牌在墨市占率已达18%,但加税可能导致部分企业退出市场。
02中长期格局:产业链区域化与“双循环”博弈
美国的关税政策正推动全球汽车产业链向区域化分割。墨西哥被迫成为“北美制造链”的关键一环,而中国则加速向东南亚、中东欧转移产能。据《2025-2030全球汽车配件市场报告》,到2030年,中国在亚洲的零部件出口份额预计从21%提升至28%,而北美市场依赖度可能降至15%以下。
规则冲突:WTO体系面临挑战
墨西哥利用WTO最惠国待遇规则的灰色地带,单边同步美国关税,这一操作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若其他国家效仿,多边贸易体系将进一步瓦解。中国已联合欧盟、东盟等国在WTO发起磋商,但分析认为,美国可能借机推动“俱乐部式”贸易集团,架空全球规则。
观点:风暴中的生存策略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明指出:“此次关税战不仅是经济博弈,更是地缘权力的重新分配。中国企业需从‘成本优先’转向‘技术+本地化’双驱动。” 例如,宁德时代已宣布在墨西哥新建电池工厂,通过本土化生产绕过关税壁垒。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警告,全球汽车产业可能因关税战损失至少1200亿美元产值,新兴市场供应链动荡风险加剧。
结语:新冷战阴影下的产业未来
墨西哥的“关税背刺”标志着全球化退潮进入新阶段。在这场以关税为武器的产业权力争夺中,中国企业既面临市场份额的收缩压力,也迎来技术升级与全球化布局的契机。然而,若博弈持续升级,全球汽车产业或将分裂为“中美双核”对抗的割据状态,消费者最终将为政治决策付出更高代价。
(本文数据综合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海关总署及行业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