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核心:从“美国优先”到盟友反制
2025年3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自4月2日起对所有进口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征收25%的永久性关税。这一政策在现有2.5%关税基础上大幅加码,覆盖乘用车、轻型卡车及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未来还可能扩展至更多品类。
例外与配套:符合《美墨加协定》(USMCA)的零部件暂免关税,但豁免期限未明确。此外,木材、药物等商品也被纳入加税范围。
二、冲击波:供应链断裂与车企生死战
1. 供应链“大逃杀”:墨西哥、日韩成重灾区
美国约50%的汽车销售依赖进口,2024年进口额达4710亿美元,其中墨西哥(490亿美元)、日本(400亿美元)、韩国(370亿美元)占比最高。
2.中国影响:间接冲击与战略突围
2024年中国对美直接出口整车仅1.25万辆,占比不足0.3%。然而,供应链“迂回战”风险加剧;中国零部件企业通过墨西哥工厂向美国出口,若美墨关税叠加,成本优势将被削弱。2024年中国对美汽车零部件出口额达83.3亿美元,占美国进口量的10.6%。尽管部分关键零部件(如电机、电子元件)短期内难被替代,但25%关税仍将挤压企业利润。
三、中国车企破局之道:全球化布局与反向技术输出
中国车企通过绕道墨西哥或越南建厂来规避美国25%关税的策略,短期内可能部分有效,但长期面临多重限制和风险。以下是具体分析:
1.墨西哥的供应链优势被削弱
墨西哥原本是北美汽车产业链的核心枢纽,中国车企通过在此建厂,可利用美墨加协定(USMCA)的关税优惠。但特朗普新政明确要求,即使车辆在墨西哥组装,若关键零部件(如电池、芯片)来自中国等非协定国,仍需缴纳25%关税 (USMCA规定,75%的汽车零部件需在北美生产才能享受免税)。例如,若一辆车的电池来自中国,则这部分成本将被单独征税。
另外,早在2024年,特朗普已公开威胁对墨西哥生产的中国汽车征收100%-200%关税,称“中国车企在墨西哥建厂向美国倾销汽车的行为必须被阻止”。若此威胁落地,中国车企通过墨西哥出口美国的成本将远高于25%,甚至可能被完全排除出市场。
2.越南建厂: 供应链转移成本高昂
越南缺乏成熟的汽车产业链,中国车企需从零开始建设配套工厂,且工人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远低于墨西哥。例如,越南汽车零部件本地化率不足30%,关键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同样面临美国关税追溯风险。
特朗普已表示将根据 “其他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调整关税政策,并点名东南亚国家可能成为下一轮打击目标。若越南被认定为“中国产能转移的中转站”,其出口美国的汽车可能被额外加税。
四、中国车企的应对策略:短期迂回与长期破局
中国车企的应对策略:短期迂回与长期破局
短期:利用墨西哥工厂的“过渡期”
加速零部件本地化:与墨西哥本土供应商合作,降低中国零部件的使用比例,例如引入比亚迪在墨投资的电池厂。
规避整车出口:将墨西哥工厂定位为“零部件生产基地”,仅向美国出口非关键部件(如内饰、轮胎),而非整车。
长期:技术升级与市场多元化
电动化优势突围:中国电动车技术迭代周期仅18个月(美国燃油车平均车龄12年),可通过智能化、低成本优势抢占美国以外的市场(如欧洲、东南亚)。
全球供应链布局:在墨西哥、越南之外,同步拓展东欧、南美等地的生产基地,分散政策风险。例如,比亚迪已在巴西建厂,规避美国关税的同时辐射南美市场。
总结
绕道墨西哥或越南建厂只能为中国车企争取有限的缓冲时间,核心破局点仍在于技术自主权与全球供应链韧性。面对美国“关税+产业链封锁”的组合拳,中国车企需以电动化、智能化为矛,以多元化布局为盾,才能在这场贸易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