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核心还是零售,只不过消费群体是境外各国、地区的消费者或称买家。有买就有退,消费者会退,滞销、产权等其它原因也会导致货物无法销售而成为待退货。常见的一些退货的因素,具体如下:
造成跨境电商退货的常见因素
消费者因素
1、不想要了:消费者就是单纯的不想要了,可能是买错产品了,也可能是冲动消费,或者是重复下单,多重因素导致消费者在卖家已发物流的情况下拒收或者直接退货,这在国内也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2、货不对版:消费者是真心想买,但认为在平台或卖家网站、店铺里看到的与实物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商品的外观、颜色、尺码、型号、规格、用途等参数不符合预期。这里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主观方面消费者就是觉得颜色不对,跟网站上或APP里看到的不一样,没那么好看或酷炫;或者尺寸、功能方面使用后差强人意没达到消费者预期。当然也不排除如国内消费者一样买多种来试穿、试用,最后选一个心仪的,其它则退货处理。卖家发错货也属此列,仓库及发货环节的准确率总归不是100%的。
3、物流问题:物流的核心还是在交付环节出了问题,比如未能在指定或预期的时间内到达消费者手里,消费者怒而退货,这里包含仓库本身发货延迟或者递送环节的延误;在派送环节或消费者收到货品后外包装出现了一些瑕疵或破损,消费者直接退货;甚至在派送环节快递员的言辞举止导致消费者不爽也可能直接退货。
4、其它因素:除了以上消费者心理变化及预期不符等原因外,也有如买真退假,买乙退甲等情况,甚至笃定你懒得处理退货所以退货的玩家,主打一个零元购。对于货值高的订单,卖家可能也会较劲,小的反而一笑了之当损耗处理,毕竟消费者不认再反咬一口到处投诉宣扬可能得不偿失。国内逐渐盛行的“仅退款”不知何时全面风靡全球(当然,Zappos早就开创了类似先河,只是全球平台中国卖家占近多数的当下,怎样让消费者满意还防着羊毛党是个复杂的问题)。当然,刷单等货物返还情形不在此文讨论范围之内。
产品因素
1、各类货损:货物但凡涉及物流,就会有货损。货物从国内到海外消费者手里或亚马逊仓库、海外仓都要经过不简单的物流环节;整个过程包括国内头程集货、仓库处理、仓到港(口岸)、国际运输(海陆空铁邮)、海外场站清关、海外港到仓(专线直邮直接到消费者)、海外仓内处理、末端派送等环节,涉及货物装卸环节诸多,每个环节都有可能造成货损。所以这些货物可能在目的口岸或者进仓后就成了待退货物。
2、货物滞销:此类货物主要是指在运营端、销售端未能按预期卖出持续滞销的货物,就是卖不动了。消费者不买账、投流产出也不高无法继续投入获得收益,导致积压;另一方面是如食品等效期不好或已过期导致无法继续销售;也有如服装等品类款式过时、小家电、数码产品接口标准等发生变化或性能落后导致销量无法提振。久而久之,滞销货物就成了待处理或待退货物,主要原因还是销量及利润等无法覆盖持续的仓租及其它费用,尽快处理或退运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3、平台政策:大部分产品都是在平台上销售,所以平台的政策本身对货物的持续销售影响还是比较大。平台的政策一般集中在商标、授权、产品安全、消费者投诉等多方面。甚至如印尼2023年9月27日发布的条例“禁止社交媒体作为商品的销售平台”,这对在Tiktok shop上销售商品的卖家是完全致命的打击,是直接不让卖了,存货咋办?虽然后来又通过并购Tokopedia重启了卖货之路,但卖家两个月的痛不欲生还是值得警醒的。
4、货物自身风险:货物自身的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显现的各类问题也会导致产品无法持续售卖而积压成为退货。比如前些年的电动滑板车等,电池等问题初期并不明显,后期爆发问题及投诉,导致全球各地海外仓积压了大量此类产品。究其原因,与跨境电商出口的快速发展相关,快速适应市场而研发出来的产品通过比一般贸易要容易些的手段方式进入当地快速销售,产品的质量等并未通过严格的检测或审核,导致最终品类或行业出现负面问题,消费者或市场买单,但对部分卖家来说,或许就是这种快速迭代打一枪换个地方的模式,但退货总归也还是要处理。
知识产权及税务
跨境电商出口,知识产权和税务问题是逃不开的两个重大因素,知识产品涉及多个方面,税务涉及多个国家多个环节,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两个环节稍有不慎会直接导致货物下架并积压。
1、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主要包含专利、版权、商标权等几个方面,专利又包含外观设计专利和发明专利。在跨境电商出口的产品中,涉及到外包装的设计、产品的本身设计、产品的功能、宣传图样、甚至在产品及宣传中使用的文字、名称、符号、图案或上述元素的任何组合构成一旦被认为有侵权可能,便会导致投诉,平台会根据品牌方、竞争对手或消费者投诉直接采用下架等方式处理导致货物积压;这其中当然包括正当的,也包括恶意的,所以跨境电商知识产权创新开拓非常重要,另一方面防御战与保卫战也始终是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重要工作之一。
2、税务问题:税务问题在跨境电商出口环节的重要性怎么描述都不为过,几乎大部分卖家都在不同国家、平台、口岸被税务问题折腾过甚至付出巨大代价、退出目的国经营等。主要还在于不同国家的税务的规则不一、操作差异很大,有的先松后紧,有的先紧后松,但逐渐完善起来的时候倒查早晚会出事。平台也从以前的冷眼旁观变成了在严格的监管制度下全力配合税务部门清查不合规的商家及货物。有被动不清楚税务规则被查处的,有主动通过低报瞒报等形式逃避或降低税金的,也有被如财税服务商、物流货代服务商、海外仓服务商的骚操作拉下水的,不管如何,最后的结果可能都是被关店、罚款、查抄仓库货品等,种种违规的结果还是到了货物本身,砸仓库里,变成待处理货物。
其它因素
除了以上常见的因素外,也有其它形形色色的原因,比如:公司经营不善,无力支付仓租,货物抵仓租;也有公司股东间纠纷导致无法联系到责任人,商家直接弃货。这些因素就使得商家的待处理货物变成了海外仓经营主体方的了,这些货物也得想办法处理。但凡经营仓库,这类案例都不会少,待仓主处理的货物会持续增加;也有如前几年因第三方刷评公司暴雷导致大量卖家店铺被关闭、资金被冻结商家无法卖货导致的货物积压仓库等问题。海外仓这些年的发展一方面是见证了大量货物的高速流转交付平台仓或消费者,也见证了各类货物返库、滞销积压及后续处理环节的的惆怅、纠缠、撕逼与无奈。
更多外贸资料查看外贸文库
更多外贸问题欢迎加入外贸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