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接受美国福克斯新闻节目采访时,美国财政部长 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 表示,对目前美国针对中国实行的关税政策感到“非常满意”。他说:“美国对与中国的现状非常满意……我认为目前的现状运行良好。”他补充道:“中国是关税收入最大的来源——所以如果它没坏,就不要去修它。”
这番言论释放出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缓和的信号,也为 中美两国高层可能的会晤铺路。贝森特表示,他预计将在11月之前与中国再次会面。
本月早些时候,特朗普将原定于8月终止的关税休战期限再次延长了90天,延至11月初。此举有效避免了原计划中加剧的关税升级,并为两国提供了进一步谈判的缓冲时间。
同时,美中双方自5月以来已相互调低部分关税,中国放宽了稀土出口,美国则放松了对向中国出口芯片等技术的限制。
贝森特强调,当前谈判气氛“非常良好”,并认为这将为两国高层会晤创造条件。国务卿卢比奥(Marco Rubio)也表示,两国领导人有“强烈意愿”会面,尽管具体时间尚未确定。
标准普尔全球评级指出,特朗普政府征收的关税收入,有助于弥补其大规模减税对财政造成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关税成为支撑美国财政健康的“现金流”来源。
然而,贸易争端仍对美国农户尤其沉重。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卡莱布·拉格兰(Caleb Ragland)在致特朗普的信中警告,美国大豆种植户已处于“贸易和金融悬崖边缘”,长期争端对他们影响甚剧。即便如此,中国尚未购买即将在9月开始收获的新季大豆。
与此同时,美国计划加强对来自中国的钢铁、铜、锂及其他商品进口的审核,以严控新疆地区强迫劳动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这与特朗普政府遏制芬太尼及其前体化学品运输、缩减对华贸易逆差的目标一致,可能再度触动中方敏感神经。
此外,贝森特在接受CNBC采访时提到,之所以没对中国实施“二级关税”,是因为印度是在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才大幅增加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相比之下,中国情况不具相似性,故未被视为当前关税政策调整对象。
贝森特的表态——“目前的现状运行良好”——传递出美国对当前关税安排状态的满意,凸显以“稳定”为主导的政策路径。但从农户困境到原材料审查,可以看出美国并未全面转向妥协,而是试图在“谈判软化”与“经济安全压力”之间寻求平衡。接下来的中美关系走向,将取决于双方是否能够在11月前进一步聚焦实质协议,并推动贸易与战略局面的实质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