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美国财长斯科特·贝森特最新发声,把“关税收入”与最高法院的裁决难度直接挂钩。这番言论不仅针对眼下的关税诉讼,也折射出特朗普政府在贸易政策上的强硬思路。
当地时间周二,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商业新闻采访时表示,随着关税为联邦财政带来更多收入,如果相关诉讼最终提交至最高法院,“收入越多,最高法院要裁定我们败诉就越困难”。
这句话所指,是正在华盛顿特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原告质疑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对等关税”是否合法,同时也对今年2月针对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的新关税提出异议。
目前,这起案件仍在审理中。若最终进入最高法院,其结果不仅将影响现行关税措施的存续,也可能重塑总统在贸易领域的权力边界。
此前,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曾对“对等关税”持否定意见,认为总统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加征关税的权限并非“无限制授权”。特朗普政府随后提起上诉,上诉法院决定在案件审理期间暂缓执行下级法院的判决。
这一案件成为法律界和政界关注的焦点:它不仅涉及关税政策的经济影响,也关乎行政权力与司法权力之间的分界线。
除了司法战线,美国在谈判桌上也留出了更多腾挪空间。就在贝森特发表上述言论的前一天,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中国达成一致,将关税休战期再延长 90 天,以避免彼此商品面临高达三位数的关税。
贝森特表示,美国贸易官员将在未来两到三个月内与中国方面再次会晤,讨论两国经济关系的未来。但具体会面日期尚未确定,“总统还没有做最终决定”。
特朗普则在本月早些时候对 CNBC 表示,美国与中国“即将达成贸易协议”。
贝森特还将关税调整与芬太尼问题联系起来。他强调,美国必须在“数月、数个季度、甚至一年”的时间内,看到遏制芬太尼流通的实质性进展,才会考虑下调对华关税。
华盛顿方面指责北京未能阻止芬太尼前体化学品流入美国,并将其视为导致美国吸毒过量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方则为其禁毒努力辩护,反对美方将芬太尼问题“政治化”和“工具化”。
今年 2 月,特朗普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进口产品加征了 20% 关税。尽管双方 5 月在日内瓦达成脆弱的贸易休战协议,这些关税依然有效。此外,中国商品还面临额外 10% 的基础关税。
从贝森特的表态可以看出,特朗普政府在关税政策上呈现出三重逻辑:
然而,司法审查关注的核心是法律授权与程序正当性,而非财政收益。即便关税收入高企,也未必能在法律层面成为决定性因素。
短期来看,延长休战期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尤其是在年底假日季前,跨境订单和物流节奏可获得一定缓冲。但长期不确定性依旧存在:
这些变量将共同影响关税政策的走向。当前的中美经贸关系处于“脆弱缓和”状态:一方面,双方在日内瓦达成的休战协议为对话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结构性分歧和政治互信不足仍是达成长期协议的障碍。特朗普政府将关税与芬太尼、国家安全等非贸易议题挂钩,使谈判复杂化,也增加了不确定性。
从历史经验看,过度依赖关税作为外交与经济政策工具,可能在短期内塑造强硬形象,却难以替代制度化、可预期的合作框架。对于中美这样体量和影响力均居全球前列的经济体而言,稳定、互利的经贸关系不仅关乎双边利益,也影响全球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