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利好:美国零售商主动承担关税
2025年4月,中美贸易因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而掀起波澜,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等企业一度暂停中国供应商发货,供应链紧张引发广泛关注。然而,最新消息显示,沃尔玛、塔吉特、家得宝等零售商已通知中国供应商恢复发货,且关税由美方买家承担。这一转变不仅缓解了供应链断裂风险,也为中美贸易合作注入新的稳定性。结合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现场反馈及官方数据,本文梳理事件始末,揭示背后逻辑与影响。
关税战引发供应链危机,零售商紧急调整策略
1. 关税加征导致供货停滞,零售商面临空架危机
沃尔玛作为全球最大零售商,约60%的商品来自中国,2023年从中国采购商品价值约300亿美元,占其全球采购的70%。面对关税压力,沃尔玛最初试图通过要求中国供应商降价10%来转嫁成本,甚至威胁暂停订单。此举引发中国供应商强烈抵制,部分供应商因利润微薄(仅2%-3%)无力降价,谈判陷入僵局。中国商务部于3月11日约谈沃尔玛,警告其行为可能违反商业合同,扰乱市场秩序。
关税战初期,部分中国供应商暂停对美发货,导致沃尔玛等零售商库存承压。根据沃尔玛2025财年财报,其库存周转率约为9.19次/年,库销比约40天。若供应链持续中断,货架空置风险将在数周内显现。白宫内部消息透露,沃尔玛和塔吉特首席执行官在4月21日与特朗普会面时,明确警告全面关税政策可能导致供应链混乱,消费者将面临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
2. 广交会传出转机,零售商妥协承担关税
4月26日,《联合早报》和香港《明报》报道,在正在举行的广交会上,多名中国出口商确认,沃尔玛、家得宝、塔吉特等美国零售商已通知恢复因关税战暂停的发货,且明确关税由美方买家承担。这一决定源于零售商与美国政府的沟通及对市场现实的妥协。美国零售商意识到,中国供应链在效率、产能和成本上的优势短期内难以替代。例如,义乌小商品集群能在72小时内完成设计到出货,而东南亚同类工厂需两周;越南工厂产品合格率比中国低25%,替换供应商可能导致退货率激增40%。
然而,恢复发货并非全面复苏。一名广东石瓷出口商向《明报》透露,沃尔玛恢复的订单主要集中在节庆款式商品,部分日常款式订单被推迟甚至取消。这反映了零售商在高关税压力下优先保障高利润或季节性商品的策略。
3. 沃尔玛开启绿色通道,中国供应商探索多元化出路
为稳定供应链,沃尔玛中国宣布为符合条件的外贸企业开设绿色通道,简化合作流程,加快订单处理。这一举措旨在修复与供应商的关系,同时应对潜在的供货缺口。与此同时,中国供应商也在积极自救。部分企业转向内销市场,与永辉、盒马等国内零售商合作;另一些企业通过Temu、Shein等跨境电商平台直接触达消费者,减少对传统零售巨头的依赖。
供应链韧性凸显,中美合作仍存空间
沃尔玛等美国零售商恢复中国供应商发货并承担关税,标志着关税战初期紧张局面的缓和。这一决定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美国零售商对低价策略和消费者需求的坚持。尽管节庆品类优先恢复、日常款式订单受限,短期内可能影响部分供应商的营收,但绿色通道的开设和供应商的多元化策略为未来注入信心。长远来看,中美贸易需在公平互利的基础上寻求平衡,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博弈也将推动供应链向更具韧性和创新性的方向演进。
信息来源:《联合早报》(2025-04-26)、香港《明报》(2025-04-26)、沃尔玛2025财年财报、广交会现场报道。数据与事实经核实,力求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