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巴拿马运河的“咽喉”地位,使其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尽管香港长江和记实业(CK Hutchison)近期以228亿美元向美国贝莱德(BlackRock)出售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资产,试图缓和美国对“中国控制运河”的猜疑,但这一交易并未平息地缘政治风暴。美国总统特朗普持续施压,甚至威胁以军事手段“夺回”运河控制权,联邦海事委员会(FMC)更发起针对航运咽喉点的调查,剑指悬挂巴拿马国旗的船只。这场围绕主权的博弈,正将全球供应链推向不确定性深渊。
一、特朗普的军事威胁:从“收回运河”到入侵计划
特朗普自2025年1月上任以来,多次宣称“巴拿马运河属于美国”,并扬言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恢复美国对运河的控制权。3月4日,他在国会演讲中高调宣布:“为了国家安全,本届政府将填海造地巴拿马运河,我们正在夺回它!”。
据NBC报道,美国军方已制定多项行动方案,包括:
1. 增加驻巴拿马美军规模,强化军事合作;
2. 武力夺取运河,恢复美国对船闸的完全控制;
3. 扩建或新建港口,由陆军工程兵团主导运河运营。
尽管美国官员称“入侵可能性不大”,但特朗普的强硬表态已引发拉美多国抗议。巴拿马总统穆利诺多次强调:“运河是巴拿马的心脏,每一滴血都属于我们。”
二、联邦海事委员会施压:航运咽喉点的“政治武器”
3月14日,联邦海事委员会(FMC)宣布对全球七大航运咽喉点展开调查,包括巴拿马运河,并威胁禁止悬挂巴拿马国旗的船只进入美国港口。此举被解读为美国对巴拿马的进一步施压。
• 经济威胁:巴拿马船舶登记处是全球最大船籍注册地之一,若禁令实施,将导致大规模船舶“换旗”,重创巴拿马财政收入(运河收入占该国GDP近25%)。
• 地缘杠杆:前FMC律师劳伦·比根(Lauren Beagan)指出,FMC调查是“谈判筹码”,旨在迫使巴拿马在主权问题上让步。
三、运河运营数据:表面平静下的暗流涌动
尽管巴拿马运河管理局(ACP)宣称运营“顺利”,但数据揭示结构性风险:
• 过境量分化:2025年2月,新巴拿马型船闸(适应大型集装箱船)过境量环比下降17%,而巴拿马型船闸(散货船主导)过境量增长2%,反映全球贸易重心向大宗商品倾斜。
• 干旱隐患:2024年因干旱导致的通行限制虽缓解,但气候变化仍威胁运河长期稳定性。FMC特别指出,干旱可能再次引发“供应链灾难”。
四、中国的战略焦虑:从“一带一路”到主权博弈
中国是巴拿马运河第二大用户,年通行货值超8000亿美元,占中拉贸易的42%。长江和记出售港口后,中方严厉批评此举是“无骨气的卑躬屈膝”,认为美国可能借贝莱德控制“海上收费站”,威胁中国货轮通行成本与供应链安全。
• 历史纽带:华人劳工曾为运河建设付出生命,如今中企参与运河扩建、智能调度系统等“隐形基建”,被视为“一带一路”对接美洲的关键。
• 人民币结算:运河贸易中人民币占比已达28%,若美国掌控港口,可能削弱中国在拉美的“去美元化”进程。
五、未来展望:全球供应链的“定时炸弹”
巴拿马运河的紧张局势暴露了全球化时代的脆弱性:
1. 主权与霸权的冲突:美国试图以“国家安全”之名重塑殖民时代控制权,而巴拿马的抗争得到拉美多国声援,成为反霸权象征。
2. 企业夹缝求生:贝莱德交易凸显跨国资本在地缘政治中的被动性。长江和记虽剥离争议资产,但全球43个港口的交易仍可能被美国用作“长臂管辖”工具。
3. 供应链韧性考验:若特朗普落实军事或经济制裁,从智利铜矿到巴西大豆的运输链将面临中断风险,推高全球通胀。
结语
巴拿马运河的博弈,本质是旧秩序与新格局的碰撞。特朗普的“霸权叙事”与中国的“共生逻辑”在此激烈交锋,而夹缝中的巴拿马正以主权为盾,艰难维系中立。这场危机提醒世界:全球化绝非单极游戏,唯有尊重主权、平衡利益,才能避免“咽喉”变“绞索”。
(素材来源Lloyd's List等多家国内外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