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德国客户提出的6个月延期付款请求,企业需全面评估客户信用、合同条款、自身资金状况以及市场关系,最好是调取一份企业信用报告,辅助决策。
出口商:江苏某公司
进口商:德国某公司
在2024年9月,江苏的一家公司与德国的一家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高达380万美元的光伏设备出口合同。双方约定,德国公司预付30%,尾款OA90天支付。在货物顺利抵达汉堡港90天后,江苏公司询问尾款支付问题时,德国公司却突然以 “俄乌冲突致使欧洲能源市场动荡,自身资金周转陷入困境” 为由,拒绝支付货款,并且提出将付款期限延期6个月的要求。
此时,江苏公司自身也面临着资金压力,由于正在开辟新业务,急需这笔货款来缓解资金周转的紧张局面。为了维持与客户的合作关系而等待6个月?还是果断开启催收程序?在这一艰难抉择之下,江苏公司找到了专业机构催全球,紧急调取了德国公司的企业信用报告。
催全球经过深入调查,出具的报告揭示了德国公司存在的多重隐性风险:
01、财务状况恶化
德国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了80%,而光伏行业警戒线常在60%附近浮动。其 2024 年的净利润同比大幅下跌,暴跌幅度达到152%,这些迹象均表明其财务状况已岌岌可危。
· 德国公司财务比率
02、行业政策风险
2024 年,德国政府削减了光伏补贴,这直接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率被压缩至3%-5%。此外,受俄乌冲突的影响,欧洲能源价格波动异常剧烈,而德国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在抵御风险方面能力较弱,这进一步加剧了其经营风险。
03、诉讼记录不良
在过去的2年里,德国公司涉及2起与供应商的货款纠纷案件。不仅如此,该公司还存在2笔价值约200万欧元的动产抵押登记,抵押物为仓库设备,这显示出其在资金方面的紧张以及潜在的债务风险。
· 德国公司诉讼记录
04、股东关联风险
德国公司的控股股东名下的另一家物流公司,在 2024年11月已经申请破产。这种股东层面的关联风险,无疑也给德国公司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报告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出,德国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极为严峻。其提出的延期 6 个月付款的承诺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继续等待,随着对方情况的进一步恶化,欠款拖延的时间越长,江苏公司挽回损失的可能性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好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约定了“物权保留条款”,因此,催全球建议江苏公司应尽早采取行动追收货款。江苏公司接受了催全球的建议,已依据合同条款,将货物冻结、及时止损,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追偿中。
01、交易前·信用筛查与动态监测
▶根据国际信用保险协会 2025 年发布的报告显示,那些建立了完善信用报告机制的企业,其坏账率能够降低 67%。此外,欧盟法院在 2024 年的判例中明确确认,信用报告中的行业风险提示可以作为 “不可抗力” 抗辩的反驳证据。
▶建议外贸企业在进行交易前,务必仔细甄别交易对方的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对方的资信状况。其中,调取对方的企业信用报告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在面对新客户时,进行交易前的风险筛查尤为重要,这样可以提前过滤掉可能存在的诈骗风险。在筛查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对方的财务健康度、司法诉讼记录、法人股东变化等关键指标。
▶对于存量客户,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定期对其进行信用评级的更新,设定合理的风险阈值。一旦发现客户的信用状况触及风险阈值,要及时调整交易方式,以降低潜在的风险。
02、持续关注·行业国别政策风险
▶外贸企业应密切关注追踪目标市场国家的行业政策动态。以光伏行业为例,要关注各国对新能源补贴政策的调整、环保标准的更新以及进出口关税的变化等。就德国市场而言,2024 年削减光伏补贴这一政策变动,极大影响了行业利润空间,对相关企业经营冲击明显。企业需提前预判这类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如客户经营成本上升、支付能力下降等风险。
▶当发现某国政策调整将对自身出口业务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应提前调整业务布局,如开拓新的市场、优化产品结构以适应不同市场政策要求,或与客户协商调整交易条款,降低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