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某公司经介绍结识了一位“华人中间人”,对方表示自己与一美国某大公司交易多次,该公司实力雄厚,采购需求量极大,且现在手上正有一笔该大公司价值12万美元的订单,约定付款方式为预付10%,收到货后30天内结清尾款。该“中间人”表示这笔小单也就是对方“试试水”,若本次合作良好,后续会有稳定不断的大额订单,并且好意强调,如果不放心,可以提前购买出口信用保险,这个提议增加了广州公司对该笔交易的信心。
经过简单的调查,广州公司发现该美国大公司确实在当地十分知名。加之对方同为同胞,虽预付款较少,广州公司还是放松了警惕,接下了这笔订单。
拖延货款,调取报告
在收到美国公司的预付款后,广州公司便安排了货物出运。货物到港提货后,后续尾款却迟迟未付,联系美国公司与“中间人”均以各种理由拖延付款。
两难之下,广州公司找到催全球调取了美国公司的《BCR信用决策报告》。
企业信用报告的分析结果,犹如一记警钟,敲醒了广州公司。
美国公司否定交易?
催全球根据广州公司提供的信息,查询到了这个美国大公司,发现该公司确实如“华人中间人”所说的那样实力雄厚。
在联系对方想要获取更多报告信息时,发现异常:该美国公司否认与广州公司存在贸易关系,且表示不认识所谓的“华人中间人”。
真假公司?
在与广州公司沟通后,我们拿到了交易方预付款支付信息上显示的地址,发现其地址与美国另外一个州的一家同名公司相符。
且对方联系广州公司的邮箱后缀,与美国大公司的官方邮箱后缀仅有细微差别。
以此推断,该同名公司才是这笔交易中的真正买家。而此时,这家公司早已人去楼空。
信保不能赔偿?
当初“华人中间人”好意推荐购买的出口信用保险,被保险人是“真公司”,但交易的却是“假公司”!殊不知,信保只保障企业的商业信用风险,不保商业欺诈风险,所以即使后面“东窗事发”,广州公司也得不到任何赔偿。
这一切的迹象,都指向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广州公司遭遇了一场冒名顶替的贸易欺诈。
在该案件中,首先,广州公司因“华人中间人”的同胞身份产生的亲近感,使得在心理上对交易的警惕性降低。
其次,中间人巧妙地利用了广州公司对信用保险的信任,主动提出购买出口信用保险,以此作为信誉的证明,进一步迷惑广州公司,降低了其对潜在风险的警觉。
同时,预付款的比重异常地小,仅为订单总额的10%,这一策略实际上是骗子用来以小博大,用小额的预付款作为诱饵,骗取广州公司的信任并发货。
在本案中,如果出口商在交易前进行信用调查,可能会提前发现买方的异常行为,从而避免陷入第三方冒名的欺诈案件。那么出口商如何在国际贸易中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降低因欺诈行为带来的风险?催全球建议外贸企业:
01、贸易谈判时持续保持警惕
在国际贸易中,特别是在与新合作买方进行贸易谈判时,出口商应采取多渠道识别买方的策略。这包括但不限于通过买方的官方网站、电话或邮箱核实联系人信息的真实性。在首次交易时,出口商应避免大额交易,以降低潜在风险。必要时,出口商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资信调查,以确保交易的安全性,避免因疏忽或盲目信任导致的不必要损失。
02、要求预付款,保证汇路畅通
在交易过程中,出口商应要求买方支付一定比例的预付款。这一做法不仅可以保证汇款路径的畅通,还可以通过付款信息再次核实买方的真实性。预付款的提高有助于缩小出口商应收账款的风险敞口。同时,出口商应尽量选择能够控制货权的支付方式,如信用证等,以避免货物发出后无法收回款项,造成货财两失的局面。
03、谨慎核对货物流信息
在贸易过程中,出口商需要对货物流信息保持高度警惕。贸易欺诈方常常会要求将货物寄往非买方注册地,使得货物一旦被提取,便难以追踪。因此,出口商在处理提单信息时,应仔细核对收货人、目的地等关键信息,避免货物被错误地发往第三方或进行转港贸易。此外,出口商还应密切关注货物的运输状态,确保货物流向的正确性,以减少贸易欺诈的风险。
在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谨慎和警惕是外贸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石。信用报告是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风险管理工具,它不仅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