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中美发布联合声明,正式宣布对彼此加征的24%关税将在初始90天内暂停实施,并同步取消近两个月新增的多项关税措施。这场自2018年以来持续至今的关税争端,终于在高通胀、产业链紧张与多边呼声交织之下,迎来了一个“按下暂停键”的重要节点。
这不是全面的结束,但却是双方多年“关税攻防战”中最具实质性的缓和信号。中美也借此机会启动常态化经贸磋商机制,为后续稳定合作与竞争设定“软着陆”路径。
这场关税争端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18年,美国以“301调查”为由,对价值数千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达25%的关税。中方迅速反制,自此展开了长达数年的你来我往。期间,尽管经历了阶段性贸易协定与短暂停火,但中美贸易战的“枪声”始终未曾真正停歇。
进入2025年,美国政府在4月接连签署三道行政令(14257、14259、14266号),拟对中港澳商品加征新一轮24%的从价关税,并在基础上再附加10%-15%不等的额外税负。中国随即通过税委会公告第4、5、6号,对美方芯片、农产品、飞机零部件等高敏感领域商品做出对等回击。
这一轮加征引发了全球市场剧烈震荡。企业对供应链不确定性担忧加剧,通胀压力再度抬头,资本市场也在频繁释放避险信号。
在多重压力推动下,中美高层于5月10日至11日在日内瓦展开为期两天的闭门会谈,并于12日对外发布联合声明,内容涉及以下关键三点:
简而言之,这次声明的意义远不止是“暂停征税”这么简单,而是在全球贸易体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中美双方选择了一次务实的“战术性转身”。
暂停高关税为众多依赖中美进出口的企业赢得了一轮宝贵的“调整窗口”。不论是中国制造业出口商,还是美国农业、能源及科技企业,都可借此优化供应链、重新评估成本结构。
在地缘政治频繁震荡、全球货币政策紧缩的大背景下,中美的这份声明无疑释放出“稳定信号”。它有助于缓解全球通胀压力、提升投资者信心,并对G20、WTO等多边机制的协调提供正面示范。
根据声明内容和政策调整,中美最新的关税结构明确如下:
|
|
|
暂停实施90天 |
|
保留10%从价关税 |
|
全部取消 |
|
|
|
暂停实施90天 |
|
保留10%从价关税 |
|
全部取消 |
|
部分暂停或取消 |
这一次,24%高关税虽然只是暂缓,但释放出的却是一种“继续沟通”的诚意。中美都不愿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此刻继续深陷“零和对抗”。而这90天冷静期,既是对彼此国内经济的调适期,也是一次对双边经贸关系“重新设定”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