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具行业国内外市场分析
1.国内市场:头部企业引领中高端国产替代,成长空间充足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刀具市场,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477亿元。我国刀具市场规模与制造业发展水平和结构调整密不可分。
2011-2016年,由于国内投资增速放缓和需求结构调整,刀具市场规模有所下滑。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我国制造业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快速转型升级,推动了刀具消费市场的恢复性增长,2016-2020年刀具市场规模从322亿元提升至421亿元。2019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和汽车等下游行业下行的影响,市场规模有所下降。
2021年,刀具市场在疫情后持续复苏,同比增长13.3%至477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8.18%,远高于全球的约2%。
刀具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备耗材,涉及供应链安全,政策出台积极支持刀具行业发展。国家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提升高档数控机床及配套数控系统的自主化率,推进高性能硬质合金等精深加工产品的发展,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机床数控化是机床行业的升级趋势,带动数控刀具需求提升。2021年,我国数控化金属切削机床销售额达到678.59亿元,同比增长29%。
我国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从2012年的25.8%提升到2021年的46.8%,但与国际制造业强国60%以上的数控化率相比,我国机床数控化程度提升空间依然较大。
数控刀具作为数控金属切削机床的易耗部件,无论是存量机床的配备需求,还是每年新增机床的增量需求,都将带动数控刀具的消费需求。
2.国产头部企业具有先发优势,引领中高端突破
国产头部刀具企业的部分产品性能已接近甚至超越日韩。以日本的三菱和泰珂洛为对比,华锐精密和欧科亿的部分产品在基体硬度、断裂韧性、涂层硬度和膜基结合力等指标上已经接近或超越日本同类产品。
除性能接近日韩外,国产刀具在价格、经销利润空间与产品更新速度方面也有优势。制造业低迷时期,企业降本意愿强烈,偏好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刀具。
下游经销商也偏好售卖利润更高的国产产品。国产刀具的产品更新速度更快,能更好地服务国内市场。
3.海外市场:可拓展空间超2000亿元,是不可忽视的第二成长曲线
海外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可拓展规模超2000亿元,是国产刀具企业的“蓝海市场”。
根据QY Research数据,2021年全球切削刀具市场规模约38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660亿元),海外市场空间在2000亿元以上。国内刀具企业近年来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不错成绩,海外营收实现快速增长。
根据目标市场情况采取差异化经营策略,在东南亚等产能紧缺的国家,国产刀具产品质量和性价比优势明显,市场进入顺利;在北美、西欧等市场,则依靠性价比优势在粗加工和半精加工市场竞争,抢占市场份额。
总体来看,我国刀具出口已覆盖主要制造大国,出口至印度、土耳其、塞尔维亚等地区增速较快。参考海关统计,2021年我国金属切削刀片出口至印度、韩国和土耳其的增速最快,分别为73.40%、70.18%和60.47%;近五年出口复合增长率(CAGR)最快的依次是塞尔维亚(76.75%)、土耳其(34.20%)和韩国(21.40%)。
从出口结构来看,CR10持续下降,目的地持续多元化。向前十大贸易伙伴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例从2017年的73.78%降至2021年的65.00%,出口目的地数量从158个增至163个。发展中国家是未来主要的目标市场。
2021年,我国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额为7.36亿元,同比增长23.20%;向发展中国家出口额为4.30亿元,同比增长73.87%。前十大贸易伙伴中,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占比从2017年的21.55%提升至2021年的36.88%,发展中国家市场开拓进展良好,营收增长潜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