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业绩增长与战略收缩的微妙平衡
2025年3月20日,李嘉诚家族旗下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长和,00001.HK)发布2024年财报,全年总收入4766.82亿港元,同比增长3.28%,但股东应占净利润同比减少27.29%至170.88亿港元。其中,港口及相关服务部门表现亮眼,收入达452.82亿港元,同比增长11%,主要得益于全球吞吐量增长6%及仓储收入13%的显著提升。然而,这份增长数据与长和同期宣布的228亿美元港口资产出售计划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国内外对全球供应链安全与资本流动的深度讨论。
分述:多维视角下的交易影响与争议
1. 交易核心:从巴拿马运河到全球港口网络
长和此次拟向贝莱德牵头的财团出售的资产包括:
• 覆盖23国43个港口,涉及和记港口集团80%全球权益及巴拿马港口公司90%股权;
• 标的资产总价值228亿美元,预计带来超190亿美元现金流入。
交易焦点集中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该运河承担全球6%海运贸易量,中国商船通行占比达21%。长和强调此举为“纯商业决策”,但保留了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港口业务。
2. 国内争议:国家利益与企业责任的碰撞
• 官方态度:中国港澳办连续转载港媒文章,质疑交易“是否考虑国家民族利益”,并强调“伟大企业家需以爱国为底线”;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反对利用经济胁迫损害他国权益”。
• 行业担忧:分析指出,美资控制港口或导致中国船舶面临选择性限流、附加费征收等风险,威胁光伏、锂电池等关键产业供应链。
3. 国际反应:地缘博弈与市场逻辑交织
• 美方立场:美媒称交易是“长和从国际港口业务撤退的标志”,此前美国曾施压巴拿马审查中资港口经营权;
• 战略分析:智库认为,港口所有权涉及“数据监控、规则制定权”,可能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全球贸易影响力的工具。
4. 长和战略:收缩战线与现金流管理
• 资本调整:主席李泽钜明确将“限制新投资,专注现金流管理”,并推动技术升级以提高运营效率;
• 业务重心:保留的港口业务将聚焦亚洲及中东地区扩建,预计2025年供应链中断风险与温和增长并存。
5. 市场波动:股价震荡反映复杂预期
• 交易披露后,长和股价一度大涨,但伴随争议发酵,10日内市值蒸发256.6亿港元,3月20日收跌2.07%至44.85港元/股;
• 投行评级分化:部分机构看好现金流改善,另一些则担忧地缘风险对长期估值的压制。
总结:未竟的全球供应链重构叙事
长和的港口交易,既是企业优化资产组合的商业选择,亦成为全球化退潮下“资本流动与国家利益”矛盾的典型案例。当前,交易尚未最终完成,
其实际影响取决于:
• 监管审批结果:涉及多国反垄断与安全审查;
• 运营权移交细节:包括数据管理、通行规则等关键条款;
• 地缘政治动态: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军事化意图是否落地。
这场牵动中资出海逻辑与全球贸易安全的交易,仍在等待更多事实的浮现。
引用来源: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