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海运市场可谓是经历了一轮“过山车式”的剧烈波动:疫情期间运价飙升,一度突破历史高点,如今却在供需格局变化与地缘政治影响下迅速回落。根据Xeneta的最新数据,自7月份以来,集装箱运费已经下降了50%以上,部分航线的跌幅甚至达到70%。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巨大的波动?这场大跌能否预示运费已经触底?未来是否存在反弹的可能?本文将结合多方数据与行业专家观点,对这次海运费暴跌以及未来趋势展开分析。
一、国际海运运费大幅下滑——来自市场与技术的双重“回调”
自2024年中期以来,全球海运市场的运费就呈现明显回落态势。Xeneta指出,7月份以来,国际集装箱运费同步下挫,其中欧美及亚欧等主要贸易航线的降幅显著。本周德鲁里(Drewry)的数据显示:
• 上海至北欧和地中海的运价分别下跌5%和11%;
• 中国至洛杉矶和纽约的运价分别下跌8%和7。
在疫情期间,运费的高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需求端的短期井喷和供应链受限所造成的。然而,随着全球供应链逐渐恢复常态,加之航运企业不断扩充运力,使得运力明显过剩,海运运费出现了“理性回调”。迪纳尔咨询公司(Dinal)的Darron Wadey还特别强调,即使没有关税战或航线改道等不确定性,仅仅是运力增长速度远超需求,也足以让运价下行。
二、暴跌背后的多重因素——地缘政治与供需错配
1. 关税政策与地缘政治的交织
特朗普时期的关税制度以及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扰动了全球贸易格局。关税开/关/再开、贸易战范围扩大、主要经济体关系不确定等问题都在持续发酵。Xeneta首席分析师Peter Sand指出:“如果美国政府有一个系统性的计划,那么企业将需要紧跟这些计划做出调整,但现在看来它并未奏效。” 这种政策缺乏稳定性的宏观背景,使得海运市场更容易产生剧烈波动。
2. 供需不匹配加剧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全球集装箱货运量同比增长约6%,但集装箱运力的增速是这一数字的两倍以上。“如果需求跟不上运力,而其他一切都保持不变,利率就肯定会下降,”Wadey一针见血地指出。随着航运企业不断订购新船,大量运力集中涌入市场,导致海运费从2月份开始显著下滑。“高点已经完全消失”,Peter Sand如此形容当下的运价走势。
3. 提前备货与市场预期的反复消耗
在特朗普关税政策不明朗的时期,大批托运人为规避潜在风险而提前装载库存,一定程度上把原本分散的需求“前置”。如今货物已经大量到港,而新的关税及后续政策仍充满变数。市场对于下一轮(TW2)更广泛、更激烈的贸易战心存忧虑,导致托运人观望情绪加剧,进一步降低了当期海运需求。
4. 供应链重组与成本博弈
疫情期间以及第一轮关税战(2018-19年)时,许多企业已经做了供应链多元化布局,甚至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其他国家。眼下,随着中美贸易关系再度紧张,越来越多的美国进口商有意重新调整供应链。沃尔玛敦促其中国供应商降价却遭到礼貌拒绝,亦折射出在全球价差背景下的博弈态势。“大型货主必须采取某种行动”,Peter Sand表示,这也会持续扰动运价的走向。
三、未来趋势预测——涨势是否势在必行?
1. 短期内:不确定性仍然主导
当前海运运费的暴跌,一方面源于航运市场供需严重错配,另一方面也与地缘政治及关税政策走向密不可分。如果美国政府或其他主要经济体继续调整关税或出台新的贸易壁垒,市场或将出现新的提前囤货潮,令运价短期内出现反弹。但若需求无法有效恢复,过剩运力与迟滞需求之间的矛盾仍将在一段时期内压制运费。
2. 长期看:经济回暖有望推升运价
海运运价关键还取决于全球经济发展与企业库存周期。随着各国逐步适应新的贸易格局,如果全球经济重新回暖,大宗商品与消费品需求回升,叠加部分产能地域转移的完成,未来运价仍存在明显的上涨可能。
然而,正如迪纳尔公司和Xeneta多位分析师所言,地缘博弈高度不确定,缺乏“可预测性”与“稳定性”的环境,将导致运价在较长时期内维持波动局面。
3. 供应链“柔性化”势在必行
结语
对外贸物流从业者而言,当前其实是重新审视策略与布局的关键窗口期:既要警惕运价继续低迷带来的经营压力,也需抓住市场复苏或推升运费的机遇期。正如Peter Sand所言:“可预测性,或者说稳定性,是市场、行业和供应链最渴望的东西。不幸的是,与集装箱船不同,透明度和稳定性仍然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