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5年3月13日,全球贸易战的硝烟再度弥漫。美国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的钢铁和铝进口征收25%的全面关税,而欧盟与加拿大则以合计约490亿美元的反制关税强硬回应。这场“税收大战”不仅暴露了国际经贸关系的裂痕,更揭示了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与普通民众生活的深远冲击。
一、关税大棒:美国“再工业化”的矛与盾
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在声明中称,加征关税是为了“国家安全”和“再工业化”,并指责欧盟长期忽视全球产能过剩问题。然而,这一逻辑遭到广泛质疑。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核心是“美国优先”,通过高关税倒逼制造业回流,但现实效果却充满矛盾:
短期震荡:美国本土钢铁、铝业虽短期受益,但依赖进口原材料的汽车、电子制造等行业成本飙升,企业利润被压缩。
长期代价:美国消费者需为进口商品支付更高价格,而盟友的报复性措施进一步削弱其出口竞争力。例如,加拿大对美加征的298亿加元(约210亿美元)关税覆盖电脑、运动器材等民生商品,直接冲击美国家庭开支。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一针见血地指出:“关税就是税收。它们对企业不利,对消费者更糟。”数据显示,美国对钢铝加税后,欧盟汽车行业成本上升约5%-10%,而反制措施可能导致美国威士忌、农产品等价格上涨15%以上。
二、盟友反制:从“被动接招”到“精准打击”
面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欧盟与加拿大不再沉默。双方的反制策略既具象征意义,又直击美国痛点:
1. 欧盟:分层反制,直指产业链
• 第一阶段:4月1日起,对价值8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恢复关税,包括摩托车、烟草等。
• 第二阶段:4月13日,针对180亿欧元美国商品加税,重点打击农产品和高端制造业。欧盟委员会强调,此举旨在“对等回应美国对欧盟280亿美元出口的损害”。
2. 加拿大:叠加报复,捍卫贸易公平
• 加拿大分两轮加征关税,首轮300亿加元(约210亿美元)针对食品和日用品,次轮1250亿加元覆盖工业品,并计划通过WTO和美墨加协定(USMCA)申诉。
• 加拿大财长勒布朗直言:“美国的行为破坏了成功的贸易伙伴关系,最终由两国普通家庭买单。”
三、贸易战的“输家逻辑”:谁在承担代价?
贸易战无赢家,这一经济学常识在现实中再次被验证:
企业困境:全球供应链中断导致汽车、电子等行业面临零部件短缺,工厂停工风险上升。例如,德国车企因美国关税损失数十亿欧元订单,而美国农民则因加拿大反制措施面临滞销。
民生压力:美国通胀率已连续6个月高于5%,关税进一步推高物价。调查显示,70%的美国民众担忧日常采购成本上升。
市场动荡:美股S&P 500指数因贸易战波动加剧,投资者转向黄金等避险资产,国际金价一周内上涨4.2%。
四、出路何在?多边合作还是“以战止战”?
尽管美欧加三方言辞激烈,但博弈背后仍留有余地:
谈判窗口:欧盟已提议重启美欧贸易对话,而加拿大计划通过USMCA框架协商。此前,美国曾因加拿大安大略省暂停电力出口关税而临时撤销部分钢铝关税,显示灵活性。
全球呼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若贸易战持续,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或下降0.8%。多国经济学家呼吁回归WTO框架,通过多边机制解决争端。
结语
关税战的本质是“税收战”,其成本最终由企业和民众承担。当美国挥舞“国家安全”大旗时,欧盟与加拿大的反击不仅是对单边主义的抵制,更是对全球经济秩序的捍卫。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主义无法实现“再工业化”,唯有合作与规则才能带来持久繁荣。这场博弈的结局,或将决定全球化进程的走向——是走向分裂,还是重塑共赢。
(本文综合自路透社、新华社及公开市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