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合同的风险防控方法如下:1、认真筛选境外交易对象;2、慎重选择支付方式;3、约定保留货物所有权条款;4、把握诉讼时效;5、国际贸易合同的翻译要精准;6、掌握国际贸易合同欺诈的形式。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
国际贸易合同的风险防控方法有哪些
1、认真筛选境外交易对象
首先,要核查该洽谈对象是否具有真实、合法的授权手续;
其次,要核查该交易对象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资格;
再次,要评估该交易对象是否具备相应的履约能力;
最后,要核查该交易对象的涉诉和资信情况;
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有些信息无法在境内通过常用途径查询得到,建议在洽谈时要求境外主体主动提供相关资料,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核查该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如果自行核查存在困难,还可以考虑委托当地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调查核实。
2、慎重选择支付方式
国际贸易实务中常见的支付方式有三种:电汇、信用证和跟单托收。
电汇是指通过银行转账汇款。此种方式对双方之间的商业信用要求较高,考虑境外维权困难,建议慎重选择。
信用证是指银行根据进口人(买方)的请求,开给出口人(卖方)的一种保证承担支付货款责任的书面凭证。只要卖方完成约定的交货义务,买方就可以通过银行按照信用证获得交易款项。
跟单托收是指出口商根据合同备货出运后,将跟单汇票或将不带汇票的货运单据签送托收银行,委托代收货款的一种托收结算方式。跟单托收根据交单条件不同可分为付款交单和承兑交单,前者要求买方付款后才能向代收银行领取单据,后者是买方向银行保证多少天内会付款,银行据其承诺给与单据。此种方式更多依赖双方之间的商业信用。
对于收款方而言,因信用证以银行的支付信用作为信赖支撑,相比于电汇、跟单托收对双方信用基础的要求,约定采取信用证的方式支付,更为安全普遍。
企业可以提前使用格兰德外贸平台的信用报告对客户信用做出调查,确保自己的货物与货款安全。
3、约定保留货物所有权条款
保留货物所有权是指当约定的所有关于货物所有权转移的条件均满足后,货物的所有权才转移给买方。货物交付给买方后,所有权并不当然立刻发生转移,而是继续保留在卖方手中。
此条款多为卖方用于约束买方,防止其在未付清款项的情况下对货物进行转让或设置抵押,并借此来督促买方及时履行付款义务,达到尽快收回货款的目的。
4、把握诉讼时效
与其他类型的民事纠纷不同,国际贸易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不是三年。
《民法典》第594条规定: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四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
因考虑到国际贸易合同的复杂性、地域性、取证困难等因素,法律规范对国际贸易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做出了特别规定,但是在具体适用时,还应注意准据法这一前提。
5、国际贸易合同的翻译要精准
国际贸易合同具有法律性、正式性和专业性的特点,表现为专业术语丰富,语言精炼,用词严谨、正规、广泛使用缩略词。
在进行文本翻译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使用已成型的专业术语、特定词汇,忠于原文,尽可能避免翻译文本语义模糊、出现歧义。
②综合考虑交易对象所在国家语言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维护文化差异,尽可能降低区域、思维差异带来的影响。
③谨慎翻译合同中的关键细目,交易货物的单价、数量以及规格需精准描述,大小写金额、重复标注或提及商品、交易需进行明确说明,必要时,可以对信息欠完整板块进行补充说明。
国际贸易合同的翻译一定要精准,不能模棱两可,否则很可能会被交易对方有意蒙蔽。
6、掌握国际贸易合同欺诈的形式
合同欺诈是以订立合同为手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财物的行为。
当前,利用国际贸易合同进行欺诈的方式种类繁多,层出不穷,最主要的方式为:
①伪造/虚构合同主体、内容欺骗对方货款。
②利用伪造的证明文件假冒他人名义,签订合同骗取财物。
③利用已作废、伪造的票据或虚假的产权虚构担保,欺骗对方订立/履行合同。
④利用虚构的“急需货物”,骗取对方的预付款。
⑤利用、包装虚假的信息,骗取中介费用。
⑥利用劣质产品折抵货款,导致对方经济损失。
⑦恶意利用离岸公司虽为独立法人却并非经营实体的特殊性质逃避法律责任。
要熟练掌握当前国际贸易中利用贸易合同进行欺诈的各种方式,要练就一双“慧眼”,能尽早尽快识别合同诈骗,避免产生损失。
以上便是国际贸易合同的风险防控方法有哪些的介绍,希望能帮到广大外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