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8月,中国出口增速降至六个月以来最低水平,同比仅增长4.4%,显著低于7月份的7.2%增幅,也低于市场此前5.0%的预期。拖累主要来自对美出口的持续下滑,而对欧洲及部分亚洲市场的出口则保持强劲增长,成为支撑整体出口的重要力量。
8月份,中国环比下降11.8%,同比降幅更高达33.1%。出口额从6月份的382亿美元降至7月份的358亿美元,8月份进一步降至316亿美元。尽管中美在8月中旬同意将关税休战期延长90天,但高额关税依然悬而未决——中国对美进口商品征收30%关税,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10%关税,而美国总统特朗普更在今年4月威胁将关税提高至145%。
分析人士指出,中美贸易战虽暂时休战,但双方关系依旧紧张,且美国近期对经第三国转运的中国货物提高关税,这使得出口商提前出货的积极效应逐渐消退。保银资产管理首席经济学家张志伟表示:“短期内出口可能会面临压力。”
在美国市场承压的背景下,中国出口商加快了市场多元化布局。8月份,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10.4%,对德国增长7.5%,对日本增长7.0%,对东盟出口更是同比大增22.5%。
张志伟指出,中国出口商一直在寻求扩大在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这种国际化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出口韧性。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也强调,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外贸“韧性持续彰显、活力不断释放”。
中国对美出口的下降并非孤例。德国7月份对美出口环比下降7.9%,同比下降14.1%,创下自2021年12月以来最低水平。巴西8月对美出口也同比暴跌18.5%,而对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出口则大幅增长。这反映出在高关税与地缘政治摩擦下,全球贸易流向正发生结构性调整。
8月份,中国进口同比仅增长1.3%,低于分析师预期的3.0%,也低于7月份的4.1%增幅。疲软的国内需求加剧了北京决策层的挑战。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随着中美贸易休战的积极影响逐渐消退,中国在今年第四季度可能需要出台更多刺激措施,以稳住外贸与经济增长。
尽管出口增速放缓,中国8月份贸易顺差仍扩大至1023亿美元,高于7月份的982.4亿美元,但低于6月份的1147亿美元。顺差扩大主要得益于进口增速放缓幅度大于出口放缓幅度。
展望未来,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出口的韧性将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能否在欧洲、东盟及其他新兴市场持续扩大份额;二是中美贸易谈判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避免关税壁垒进一步升级。凯投宏观中国经济学家黄梓纯指出,美国对经第三国转运的中国货物加征关税的做法,可能在未来几个月继续对出口造成压力。
在全球贸易格局重塑的背景下,中国出口商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已初见成效,但要完全抵消美国市场萎缩的冲击仍面临不小挑战。随着第四季度临近,外贸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将成为观察中国经济走向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