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9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确认已准备好启动对俄罗斯的“第二阶段制裁”。这一表态被外界普遍解读为——美国或将扩大针对俄罗斯石油买家的“二级关税”范围,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目标,成为舆论焦点。
所谓 “二级关税”,即针对与等关键贸易的第三方国家或企业实施惩罚性关税,切断其绕道交易渠道。目前,美国仅对印度动用过这一手段——因其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大幅增加俄罗斯石油进口,特朗普已于8月27日将印度商品关税翻倍至50%。
相比之下,特朗普对中国的态度更为谨慎。虽然他在7月底曾点名中国与印度是“俄罗斯能源的最大买家”,并警告关税可能高达100%,但在9月7日被问及是否会对中国采取类似措施时,他仅回应“我们会看看情况如何”,并未直接确认。
这种“保留态度”与8月16日的表态一脉相承。当时,特朗普因与普京的乌克兰和平谈判取得进展,宣布暂缓对中国加征“二级关税”,并暗示可能在9月底至10月初重新评估。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也曾为此辩护,称中国的俄油进口增幅(13%至16%)远小于印度(1%至35%),因此优先对印度出手。
支持对中国加征的声音认为,这符合特朗普一贯的对俄战略逻辑:切断中国这一最大买家的采购,将重创俄罗斯依赖的财政收入(占预算约40%);同时也能在国内政治上展示对俄强硬,稳固共和党内支持乌克兰的选民基础。
但反对者警告,贸然对中国加征高额“二级关税”将推高美国消费品价格,可能引发通胀压力;此外,中美正处于为期90天的关税暂停期(至11月10日),特朗普或更倾向利用这一窗口推进贸易谈判,而非立刻加税。地缘政治上,中国与俄罗斯在上合组织、金砖机制中的合作,使特朗普不得不权衡同时施压中印可能带来的“反美联盟”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在调整能源进口结构,增加来自中东的采购,降低对俄依赖至约13.5%。这意味着,即便美方采取关税措施,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冲击可能有限。
近期,特朗普在其他领域的关税言论也引发关注。8月25日,他威胁若中国不能确保美国稀土磁体供应,将征收高达200%的关税,但同时承认如此高税率可能导致双边贸易“完全中止”。9月5日,他又签署行政命令调整美国关税体系,建立动态关税机制,为与贸易伙伴的灵活谈判预留空间。
综合来看,特朗普此番“准备好”进入第二阶段制裁,既是对俄罗斯施压的信号,也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俄油买家的战略警告。但在经济、外交与国内政治多重考量下,他对中国的关税决定仍处于观望状态。接下来数周,尤其是9月底至10月初,或将成为观察美方是否对中国动用“二级关税”的关键时间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