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经济结构
需求结构为消费主导型。马来西亚需求结构一直为消费主导型,消费占GDP比重始终高于50%;亚洲金融危机前,投资占GDP比重持续上升,净出口占比较小;危机后,投资占比下降并稳定在25%左右水平,净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明显提升,消费占比也有所回升;2014年大宗商品周期结束,油气价格回落,马来西亚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也随之下降。当前,消费占马来西亚GDP比重超过70%,投资占比近25%,净出口占比较小,约5%。从细项看,私人消费占GDP比重超过60%,政府消费占比在10%-15%之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在20%左右,但较亚洲金融危机前有明显下降;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均在65%-70%左右。但实际上马来西亚对外贸易总额占GDP比重接近150%,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详细分析见3.3)。
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2023年,马来西亚三大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6.4%、33.3%和59.2%。其中,第一产业产品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棕榈油、橡胶、可可、稻米、胡椒、烟草、菠萝、茶叶等;第二产业主要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制造业产值占GDP的23.4%,主要部门包括电子、石油、机械、钢铁、化工及汽车制造等;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大产业部门,吸收就业人数占马雇用员工总数超过六成,其中零售餐饮为主要的服务业部门。
电子电器及汽车等为主导制造业。马来西亚制造业发展较早,拥有良好工业基础,涵盖电子电气、汽车、化工、机械制造、食品饮料和橡胶等领域,并在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制造、汽车组装及生产方面具备一定产业集群和技术实力。
马来西亚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美欧头部电子电气企业在马投资设厂,马来西亚电子电气产业逐渐成熟,当前已具备计算机设备、电视、电动汽车和智能电子产品组装能力,并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及电气制造业中心之一。尤其是在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生产方面,马来西亚已成为全球芯片制造的重要参与者。根据马来西亚国际贸易暨工业部(MITI)和马来西亚半导体行业协会(MSIA)统计,截至2023年,马来西亚是第六大半导体出口国,其半导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7%,封测领域则达13%,且马来西亚超越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为美国最大半导体供应商,占美国半导体进口的20%。而根据韩国贸易投资促进机构(KOTRA)2024年12月发布的《全球半导体“出口相似指数”(ESI)报告》,马来西亚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半导体出口国。对马来西亚国内而言,半导体产品出口占马来西亚国内电子电气产品出口总额的62%,占总出口额的约25%。当前,马来西亚政府已提出“国家半导体产业战略”(NSS),计划进一步将马来西亚打造成全球半导体中心。
马来西亚汽车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初欧美及日本汽车企业在马投资设厂进行汽车零配件生产及组装,经过长期发展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汽车组装和零配件生产能力,1980年代初开始建立本土汽车厂及自主汽车品牌,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发展,熟练产业工人逐步积累,当前已成为东南亚最先进的整车制造商之一。目前马来西亚汽车产量和销量均位于东盟前列。根据马来西亚汽车工业协会(AAF)数据,2023年,马来西亚汽车产量共77.4万辆,同比增长10%,再创历史新高,在东南亚市场排名第三,仅次于泰国(183.5万辆)和印度尼西亚(139.6万辆);同年总销量79.9万辆,同比增长11%,连续第二年突破70万辆,在东南亚市场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尼西亚(100.6万辆)。马来西亚汽车制造以国内销售为主,其中本土品牌市场份额约六成,日系车占三成左右,中国品牌市场份额较低。当前,马来西亚正大力扶持汽车电动化转型,已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并提出2030年电动汽车占新车销售比例达到15%的目标,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诸多国际新能源汽车企业进入。